首页 >> 技术中心 >>植保方案 >>黄瓜 >> 甜瓜种植情况及病虫害防治
详细内容

甜瓜种植情况及病虫害防治

 全国辣椒种植情况及常见病虫害防治

1辣椒种植面积、产量与分布区域

1.1 种植面积及种植区域

中国是世界第一大辣椒(含甜椒)生产国与消费国,播种面积约占世界辣椒播种面积的40%。据了解,目前全国辣椒种植面积3000万亩,占蔬菜种植面积12%以上,辣椒产量4000万吨。

全国有28个省份种植辣椒,形成了以贵州、湖南、四川、重庆、江西、云南、陕西、河南、安徽、山东、江苏等20个省区的重点辣椒产业区。

辣椒主要有鲜食辣椒和干制辣椒两种使用方式。鲜食辣椒多用于直接消费与食用,其主要分布于我国辽宁省、山东省、云南省、广东省和海南省等地区,一年四季皆可生产,海南、广东等地冬季以设施栽培为主,辽宁、山东等地主要在夏秋季节种植,主要种植方式为露地栽培。由于干辣椒主要用于食品调味和材料加工,因此干辣椒更易于运输和贮藏,干辣椒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我国的河北省、江西省、湖北省、湖南省以及新疆等地。甜椒和线椒作为鲜食椒的一种,近年来其栽培规模不断扩大,将其单独作为辣椒的食用类型。

1.2 部分种植区域细分

1.3.1贵州省

从鲜食品种种植面积和加工品种种植面积分布来看,贵州省加工品种种植面积占辣椒种植总面积68.75%。鲜食品种种植面积最大的地州市是黔南56万亩,其次为毕节、黔东南、铜仁、安顺、遵义、贵阳、黔西南、六盘水、贵安。加工品种种植面积最大的地州市是遵义211万亩,其次为毕节、铜仁、黔南、安顺、贵阳、黔东南、黔西南、六盘水、贵安。

1.3.2四川省

四川辣椒主要种植模式有早春大棚栽培,如攀西的甜椒、螺丝椒和长尖椒,东坡的薄皮菜椒等;夏季露地栽培,如梓潼、简阳的红线椒,荣县、叙永和达川的朝天椒等;夏秋高山露地栽培,如朝天、理县的薄皮菜椒和青线椒,峨边的朝天椒等;秋延后大棚栽培,如彭州、旌阳的青线椒等。

1.2.3 河南省

1.茬口:

辣椒生产栽培形式主要以露地春茬、秋延后为主,设施以大棚秋延后春提前、温室越冬茬为主。露地种植基本上采用麦椒套种、瓜椒套种、麦后直播等模式,3月上中旬育苗,4月下旬至5月上旬定植,7—10 月采收。设施辣椒大棚春提前12月中旬育苗,3月定植,5—7月采收。大棚秋延后6月中下旬育苗,8月上中旬定植,11月采收。温室越冬茬7月下旬育苗,9月上旬定植,11月中下旬至翌年6月采收。

2.重点种植区域

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三樱椒每年种植面积达42万亩,成为远近闻名的三樱椒种植基地,1999年,被命名为中国三樱椒之乡

河南省清丰县目前种植面积约30万亩,是豫北地区最大的辣椒生产集散地。

1.2.4 湖南省

1.种植优势产区

经多年发展,湖南辣椒种植已形成五大优势生产区:环洞庭湖平原鲜食辣椒产区:以岳阳、常德、益阳为主,规模种植基地67个,主要种植尖椒、线椒、螺丝椒等鲜食菜椒为主;湘东丘陵盆地鲜食加工兼用辣椒产区:以长沙、株洲、湘潭为主,规模种植基地21个,主要种植尖椒、线椒、泡椒等鲜食菜椒;湘中丘陵盆地鲜食加工兼用辣椒产区:以娄底、邵阳为主,规模种植基地37 个,主要种植尖椒、线椒、泡椒等鲜食菜椒;湘南丘陵盆地山区鲜食加工兼用辣椒产区:以衡阳、郴州、永州为主,规模种植基地48个,主要种植加工鲜食兼用辣椒品种;武陵、雪峰山丘陵山区加工鲜食兼用辣椒产区:以湘西州、张家界、怀化为主,规模种植基地41 ,主要种植加工鲜食兼用辣椒品种。

2.种植各品种及面积

湖南辣椒种植的品种包括杂交品种和地方品种两类。杂交品种以尖椒、线椒、泡椒、朝天椒为主,种植面积约为161.3万亩。尖椒种植最广泛,种植面积达74.52 万亩,约占辣椒种植总面积的46.2%;线椒次之,种植面积60.32万亩,约占辣椒种植总面积的37.4%;朝天椒和泡椒种植相对较少,朝天椒种植面积为19.2万亩,约占辣椒种植总面积的11.9%。湖南地方品种种植面积约19.25万亩。

1.2.5 江西省

1.栽培模式及品种

永丰产区,栽培方式以大棚或小棚春季早熟栽培为主,秋延后栽培为辅,品种类型主要有尖椒类杂交品种和果型较大的尖椒和甜椒类杂交品种。高安产区栽培方式主要有小棚+地膜或地膜覆盖春季早熟栽培,主栽品种为鸡爪椒及吉林长椒。乐平产区,栽培方式以春季早熟栽培为主,秋延后栽培为辅,品种类型主要是尖椒类杂交品种。赣南产区,栽培方式以春季早熟栽培和露地越夏栽培为主,秋延后栽培为辅,品种类型主要是尖椒类杂交品种和赣南朝天椒。

1.2.6 山东省

武城及周边辣椒种植面积达到了80万亩,辣椒年产量达到150万吨。武城镇尚庄和郝王庄镇后玄村达20万亩。

2、辣椒常见病害及有机及AA级绿色防治方案

2.1炭疽病

为害症状:根据病原的不同,可将症状分为3种类型,其共同特征为:果实上病斑近圆形,发病中心凹陷,病斑上产生轮状排列的小黑点。

1.黑色炭疽病。果实及叶片均能受害,特别是病株上成熟的果实及老叶易被侵害。果实病斑褐色水渍状,长圆形或不规则形,凹陷,有稍隆起的同心环纹,病斑上生出无数的黑色小点,周缘有湿润性的变色圈、干燥时病斑常干缩似羊皮纸,易破裂。叶片上病斑初呈褪绿水渍状斑点,逐渐变成褐色,稍呈圆形斑而中间为灰白色,上面轮生黑色小点。病叶易脱落。茎及果梗上产生褐色病斑,稍凹陷,不规则形,干燥时容易裂开。

2.黑点炭疽病。成熟果实受害严重,病斑很像黑色炭疽病,但病斑上生出的小黑点较大,色更深,潮湿条件下小黑点能溢出黏质物。

3.红色炭疽病。成熟果及幼果均能受害。病斑圆形,黄褐色,水渍状,凹陷,斑上着生橙红色小点略呈同心环状排列,潮湿条件下整个病斑表面溢出淡红色黏质物。

发病规律:病原为红色炭疽病原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黑色炭疽病原C. coccodes(Wallr)Hughes和黑点炭疽病原C. capsici (Syd) Buller et Bisby。病原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表面或以菌丝潜伏在种子内越冬。也可以菌丝体、分生孢子,特别是分生孢子盘在病株残体上遗留在土壤中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来源。发病后病斑上产生新的分生孢子,通过雨水、昆虫等媒介物的传播进行再次侵染。高温高湿有利于病害发生。地势低洼、土质黏重、排水不良、种植过密、通透性差、施肥不足或氮肥过多、管理粗放引起表面伤口过多,或因叶斑病落叶多,果实受烈日暴晒等情况,都易于诱发此病。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1)辣椒品种间对炭疽病的抗病性有明显差异,应结合当地情况选择抗病高产品种;(2)采用无病土育苗或采用营养钵育苗,减少伤根;(3)施足基肥,合理密植,增强通风透光,提高植株抗病力;(4)及时清除病果及残株、病叶,集中携出田外深埋,减少再侵染病原。

种子消毒:种子播前用55温水浸种消毒20分钟,再放入冷水中冷却后催芽播种。

药剂防治:(13亿CFU/克哈茨木霉菌叶部型600倍液+5%香芹酚水剂2000倍液或3亿CFU/克哈茨木霉菌叶部型300倍液或5%香芹酚水剂1000倍液叶面喷雾,7-10天使用一次,连喷2-3次。(247%春雷王铜WP 600-800倍液叶面喷雾,7-10天使用一次,连喷2-3次。(310%多抗霉素800-1500倍液叶面喷雾,7-10天使用一次,连喷2-3次。                                                                                                                                                                                                           

2.2 疫病

为害症状:叶片、茎和果实均可发病。叶片发病,多在叶缘和叶柄连接处出现不规则暗绿色病斑,水渍状,边缘为黄绿色,多雨高湿条件下发展迅速,常造成叶片腐烂,干燥条件下病斑干枯易破碎。茎部多在近地面处发病,病斑初期为暗绿色,水渍状,后出现环绕表皮扩展的暗褐色或黑褐色条斑,病部易缢缩折倒,病部以上茎梗也易凋萎死亡。果实受害,多从蒂部开始发病,病斑呈暗绿色水渍状软腐,边缘不明显,很快扩展到全果实,引起腐烂,潮湿时病部覆盖白色霉层,干燥后形成暗褐色僵果。

发病规律:病原为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病原主要以卵孢子、厚垣孢子在病残体或土壤及种子上越冬,其中土壤中病残体带菌率高,是主要初侵染源。北方寒冷地区病原不能在种子上越冬,其主要来源是土壤中和在病残体上越冬的卵孢子。主要是病残体在土壤中带菌传染,随浇水传播。线虫为害造成根部伤口,病原很容易从伤口进入,造成植株迅速发病。条件适宜时,越冬后的病原经雨水飞溅或灌溉水传到茎基部或近地面果实上,引起发病。重复侵染主要来自病部产生的孢子囊,借雨水传播为害。从中心病株出现到全田发病仅7天左右。高温、高湿有利发病。雨季或大雨后天气突然转晴,气温急剧上升,或浇水后土壤湿度大易积水,发病迅速。大棚内湿度大或棚膜上凝水结露的情况下,易发病。大水漫灌或雨后淹水的田块,凡浸泡在水中的茎、叶、果实都严重发病。种植过密,通风透光不良,连年重茬的田块,发病重。

防治方法:

种子消毒:将种子用55温水浸泡30分钟,然后催芽播种。

农业防治:(1)清洁田园,减少病原传染源,生长期和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株和病残体,严禁将病株和病残体随意堆放。(2)轮作,与十字花科以及豆科蔬菜轮作。(3)移栽前深翻晒土,增加土壤通透性,促进定植后快速缓苗,壮大根系,增加植株抗病能力。

药剂防治:(13亿CFU/克哈茨木霉菌叶部型600倍液+5%香芹酚水剂2000倍液或3亿CFU/克哈茨木霉菌叶部型300倍液或5%香芹酚水剂1000倍液叶面喷雾,7-10天使用一次,连喷2-3次。(210%多抗霉素800-1500倍液叶面喷雾,7-10天使用一次,连喷2-3次。(347%春雷王铜WP600-800倍液叶面喷雾7-10天使用一次,连喷2-3次。

2.3 灰霉病

为害症状:叶片发病,病斑淡褐色,半圆形至近圆形,有轮纹。发病后期,病部湿腐,并长出灰色霉状物。其他地上部位发病,症状与叶部相似,湿度大时,病部均可长出灰色霉状物。

发病规律:病原为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 Pers病原以菌核在土壤中,或以菌丝、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分生孢子随气流及雨水传播蔓延。大棚内湿度持续较大是发病的主导因素,尤其在春季连阴雨天气多,气温偏低,放风不及时,棚内湿度大,能引起灰霉病发生和蔓延。植株密度过大,生长旺盛,管理不当都会加快此病扩展。南方春播露地,低温多雨时也常严重发生蔓延。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1)保护地要加强通风管理,上午尽量保持较高的温度,使棚顶露水雾化;下午适当延长放风时间,加大放风量,以降低棚内湿度;夜间要适当提高棚温,减少或避免叶面结露。(2)发病初期要减少浇水,若要浇水定要在上午进行,降低夜间棚内湿度。(3)发病后,及时摘除病果、病叶和侧枝,集中烧毁或深埋。(4)种植多年的大棚,因病原积累的比较多,在夏季7 ~ 8月进行深翻蓄水,地面覆盖7天,利用高温杀菌。

药剂防治:(13亿CFU/克哈茨木霉菌叶部型600倍液+5%香芹酚水剂2000倍液或3亿CFU/克哈茨木霉菌叶部型300倍液或5%香芹酚水剂1000倍液叶面喷雾,7-10天使用一次,连喷2-3次。(210%多抗霉素800-1500倍液叶面喷雾,7-10天使用一次,连喷2-3次。

2.4疮痂病

为害症状:主要为害叶片,茎蔓、果实和果柄处也会发病。幼苗发病,下部叶片出现水渍状的小病斑,后变为暗色凹陷病斑,如防治不及时会引起落叶,重病株下部叶片全落光,只留下苗尖。成株期多在开花盛期发病,叶片上形成很多水渍状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病斑深褐色渐变为黄褐色,边缘色深,中部颜色较淡略凹陷,有时有轮纹。在连续晴好天气中形成的病斑边缘隆起呈疮痂状,病斑直径0.21.2 mm。病叶叶尖常变深褐色,不久后脱落。茎部发病,出现水渍状不规则的条斑,扩展后互相连接,暗褐色,隆起,纵裂呈疮痂状。果实发病,病斑圆形或长圆形,稍隆起,黑色疮痂状,潮湿时有菌浓溢出。

发病规律:病原为野油菜黄单胞菌辣椒斑点病致病型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vesicatoria (Doidge)。病原在种子、病残体上越冬,成为初侵染源,也可随病残体在田间越冬。带菌种子可作远距离传播。在田间,病原通过风雨或昆虫传播蔓延。品种间抗病性差异大,以甜椒和粗牛角形的辣椒发病最重。高温多雨天气,尤其在暴风雨过后,是发病的高峰期。氮肥用量过多,磷、钾肥不足,加重发病。种植过密,生长不良,容易发病。

防治方法:

种子消毒:将种子用55温水浸泡30分钟,然后催芽播种。

农业防治:(1)选用抗病品种。(2)轮作,重病田块应与非茹科蔬菜实行23年的轮作。(3)加强田间管理,培育壮苗,合理密植,定植后注意松土,增施磷、钾肥,促进根系生长。(4)改善田间通风条件,雨后及时排水,降低湿度。(5)生长期及时清洁田园,清除枯枝落叶,收获后,病残体集中烧毁。

药剂防治:100亿CFU/克枯草芽孢杆菌300倍液+47%春雷王铜WP600-800倍液叶面喷雾,7-10天使用一次,连喷2-3次。

2.5细菌性叶斑病

为害症状:主要为害叶片。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褪绿色小斑点,不规则形,水浸状。发展后期为褐色叶片出现褐色小病斑至铁锈色,病斑大小不等,叶肉凹陷,呈溥膜状。病斑部位质脆,有穿孔。发病后期,常引起大量落叶,最后整株死亡。

发病规律:病原为丁香假单胞杆菌适合致病型Pseudomonas syringae pv. aptata (Brown et Jamieson)Young.Dye & Wilkie。病原在种子和病残体上越冬,在田间借风雨或灌溉水传播,从叶片伤口处侵入。雨后易发病。高温高湿条件下,病害蔓延快。保护地没有消毒或消毒不彻底,棚室内的病残体清理不净,种子带菌,发病重。棚室内灌水后没有及时通风排湿,易发病。前茬收获后,土壤不进行深翻暴晒,直接栽培下一茬的,发病重。

防治方法:

种子消毒:将种子用55温水浸泡30分钟,然后催芽播种。

农业防治:(1)轮作,与非辣椒、非十字花科蔬菜轮作2~3年。(2)加强栽培管理,平整土地,垄作或高畔栽培。雨后及时排水,防止积水,避免大水漫灌。棚室中在灌水后及时升高棚空内温度,要通风排湿。棚室内的蓄水池要覆盖薄膜,防止棚内温度升后增加空气湿度。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或及时深翻。

药剂防治:100亿CFU/克枯草芽孢杆菌300倍液+47%春雷王铜WP600-800倍液叶面喷雾,7-10天使用一次,连喷2-3次。

2.6 软腐病

为害症状:主要为害果实,发生部位从伤口处开始,初呈水渍状,暗绿色,后变为暗褐色,除果皮的角质不受细菌侵染,完整不破,果内全部腐烂,并发出恶臭。病果脱落或残留在枝上,残留果逐渐失水变成灰白色或白色,仅余果皮,中空,状似灯笼

发病规律:病原为胡萝卜软腐欧氏菌胡萝卜软腐致病型Erwinia carotovora subsp.carotovora (Jones)Bergey et al.。病原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成为初侵染源,在田间可通过灌溉水、雨水飞溅传播,也可通过烟青虫等害虫携带传播。田间低洼易涝,钻蛀性害虫多或连阴雨天气多,湿度大易流行。任何能引起伤口以及影响伤口愈合速度的因素都对此病的发生流行有密切关系。在田间,昆虫的为害是重要发病条件;在贮藏和运输中主要为机械损伤。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发病重的地方可适时推迟播期。采用深沟高畦栽培,田间病株要及时清理,雨后及时排水。降低田间湿度。

药剂防治:100亿CFU/克枯草芽孢杆菌300倍液+47%春雷王铜WP600-800倍液叶面喷雾,7-10天使用一次,连喷2-3次。

2.7 白粉病

为害症状:主要为害叶片。发病初期,时片正面出现边缘不明显的黄斑,有时黄斑中会出现一些环死的组织,其至形成坏死斑,叶背则可见到白色的霉层。初发时霉层稀疏,往往受到叶脉的限制,形成许多三角形的白斑。发病后期,白色的斑点连接成片,使整个叶背成为白色,甜椒发病,往往会引起叶片的脱落,严重时仅剩下植株顶部的少数叶片,使果实暴露在阳光下,引起日灼病。

发病规律:病原为鞑靼内丝白粉菌Leveillula taurica (Liv)Arn。病原以闭囊壳随病残体在地表越冬,或在保护地中蔬菜上循环为害。在田间以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露地多发生于67月或910月,保护地则多见于36月或1011月。气温2528、空气相对湿度50%80%,以及弱光条件下,该病易流行。白天温暖、夜间凉爽、重露凝集以及田块潮湿等发病重。南方春季气候温暖而潮湿,辣椒极易感染白粉病,但长时间的降雨可抑制病害的发生。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1)避免植株过密,改善植株间通风条件。(2)生长期和采收后,及时清除病残体,减少病原的传播。出现大量的落叶,应立即清除病残体,并将已长足的青果采下,避免日灼病的发生。(3)增施水肥,以促进新茬果实的生长。 对棚室要注意控制温度,防止棚室湿度过低和空气干燥。

药剂防治:(13亿CFU/克哈茨木霉菌叶部型600倍液+5%香芹酚水剂2000倍液或3亿CFU/克哈茨木霉菌叶部型300倍液或5%香芹酚水剂1000倍液叶面喷雾,7-10天使用一次,连喷2-3次。(2100亿CFU/克枯草芽孢杆菌300倍液叶面喷雾,5-7天使用1次,连喷2-3次。(310%多抗霉素800-1500倍液叶面喷雾,7-10天使用一次,连喷2-3次。

2.8病毒病

为害症状:主要为害叶片和枝条,常见有花叶、黄化、坏死型和崎形4种症状。花叶型:顶部嫩叶叶片皱缩,出现凹凸不平的花斑。发病初期,嫩叶叶脉呈明脉。黄化型:整株叶片褪绿呈金黄色,落叶早、早衰。坏死型:花、蕾、嫩叶变黑枯死脱落,顶枯。茎秆上出现褐色坏死条斑;叶片果实上出现黑褐色大型环纹,果实顶端变黄。畸形:叶片细长,叶脉上冲呈蔽叶状;植株矮化,茎节缩短、僵果,叶片暗绿色。植株矮小,枝条多呈丛枝状,结果少。大田生产中以花叶型发生较多。田间几种类型常混合发生。

发病规律:病原有7种,分别为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烟草花叶病每Tobacco mosaic virus(TMV),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 (PVY),烟草蚀纹病毒Tobacco etch virus (TEV),马铃薯X病毒Potato virus X(PVX),苜蓿花叶病毒lfalfa mosaic virus (AMV),蚕豆萎蔫病毒Broad bean wilt virus (BBWV)。病毒可在其他寄主上越冬,种子也可带毒。田间主要靠接触传播和蚜虫、烟粉虱等昆虫传播。不同品种之间的抗病性不同,有些品种虽不抗病,但“耐病”性较好。早熟品种比晚熟品种耐病。高温、日照较多、干早少雨的天气条件有利于辣椒病毒病的发生和流行。定植过早,温度低,缓苗慢,长势弱,抗病性降低,从而发病愈重。田问管理粗放,整枝打杈次数太多,操作粗糙,都会增加汁液接触传染。病田蚜虫、烟粉虱等传毒昆虫发生较多时,该病易流行。

防治方法:

种子消毒:播种前用0.1%高锰酸钾液浸种1520分钟,捞出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催芽播种。

农业防治:(1)每畦辣椒可套种一行玉米,利用玉米阻挡蚜虫迁入传毒。(2)定植时,用0.1%高锰酸钾液洗手消毒,工具最好也要消毒。在进行整枝、打杈、摘果等操作中,手和工具也要用肥皂水冲洗。(3)与非茄科作物进行3年以上的轮作。(4)采收后,彻底清园及清理田边杂草,尽可能减少毒源及传毒蚜虫。

药剂防治:(11%氨基寡糖素300倍液叶面喷施,7-10天施用一次,连续使用3次。(247%春雷王铜WP 600-800倍液叶面喷雾,7-10天使用一次,连喷2-3次。

2.9枯萎病

为害症状: 主要发生在幼苗期或开花坐果期,多为害根部或根颈处。发病初期,病部出现水渍状褐色斑点,下部叶片黄化,嫩芽和嫩叶生长缓慢,色泽暗,叶片出现半边枯黄,半边绿色,中午萎蔫,晚上恢复,可持续23天。随病情加重,根颈处及主根、侧根基部皮层干腐纵裂,容易剥落,植株下部叶片大量脱落,茎秆和叶片迅速凋萎。病害扩展后,病根出现腐烂,髓部变为暗褐色或略带紫红,茎基部近地面3cm左右整段干腐,或半边出现纵向枯死的长条斑。潮湿大时,病部长出白色菌丝或蓝绿色霉状物。后期病株侧根很少,容易拔起。折断茎杆可见根颈部维管束变褐,外部也常呈褐色。根系呈水浸状软腐,皮层极易剥落,木质部变成暗褐色至煤烟色。

发病规律:病原为辣椒镰孢霉Fusarium oxysporum f.sp. vasinfectum Snyd.et Hans病原主要以厚垣孢子在土中越冬,营腐生生活,可在土壤中存活多年。通过灌溉水传播,或随病土借风传播。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发病严重。夏季阴雨天发病偏重,雨后睛天病情发展迅速。在土壤潮湿、黏重、微酸、排水不良等情况下易发病。土壤中根结线虫为害严重时,可以加剧病害的发展。在地膜覆盖、温室大棚和深植条件下更容易发病。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1)轮作,与非茄科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2)种子消毒。用0.1%硫酸铜浸种5分钟,洗净后催芽播种。(3)发病初期及时拔除病株,带到田外深埋或者烧掉。

药剂防治:(1)育苗时用3亿CFU/克哈茨木霉菌根部型拌基质土,用量为400g/m3;苗床上用3亿CFU/克哈茨木霉菌根部型进行苗床喷淋,用量为24g/㎡,注意水量不宜过大,能完全浸润瓜苗根部即可;移栽后用3亿CFU/克哈茨木霉菌根部型2000倍液灌根,每株200mL。(2)发病后3亿CFU/克哈茨木霉菌根部型1000倍液灌根,每株500-1000ml药液。(310%多抗霉素500-1000倍液灌根,每株500-1000ml药液(4100亿CFU/克枯草芽孢杆菌稀释后灌根,亩用1-2kg

2.10 立枯病

为害症状:刚出土幼苗及大苗均可发病。病苗茎基变褐,后病部缢缩变细,茎叶萎垂枯死;稍大幼苗白天萎蔫,夜间恢复,当病斑绕茎一周时,幼苗逐渐枯死,但不呈猝倒状;病部初生椭圆形暗褐色斑,具同心轮纹及淡褐色蛛网状霉,但有时并不明显,菌丝能结成大小不等的褐色菌核,是本病与猝倒病(病部产生白色絮状物)区别的重要特征。

发病规律:病原菌为立枯丝核菌,该菌不产生孢子,主要以菌丝体传播繁殖。病菌以菌丝体或菌核在土中越冬,菌丝能直接侵入寄主,通过水流、农具、带菌堆肥等传播。病菌喜高温、高湿环境,发病最适宜的条件为温度20左右。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1)加强通风,增加光照,做好苗床排湿降温。(2)用55水浸种15分钟。

药剂防治:(1)育苗时用3亿CFU/克哈茨木霉菌根部型拌基质土,用量为400g/m3;出苗后用3亿CFU/克哈茨木霉菌根部型进行苗床喷淋,用量为24g/㎡,水量不宜过大,浸润瓜苗根部即可。(210%多抗霉素500-1000倍液灌根,每株500-1000mL药液。(3100亿CFU/克枯草芽孢杆菌稀释后灌根,亩用1-2kg

2.11 猝倒病

为害症状:在种于萌发后、幼苗尚未出土烂种,在腐烂的种子表面常有灰白色棉

絮状物。苗期发病,幼苗茎基部病部呈水渍状,随后病部变黄褐色,最后缢缩成为线状,引起幼苗猝倒或枯死。由于病害发展很快,幼苗子叶尚未凋萎,仍为绿色时幼苗就迅速倒伏,即猝倒。低温多湿时病苗上或病苗附近的土面上长出白色絮状菌丝。

发病规律:病原为瓜果腐真菌Pythium aphanidermatum(Eds)Fitzp。病原在土壤中越冬,也可在土中的病残组织和腐殖质上营腐生生活。病菌借雨水和灌溉水进行传播。幼苗第1片真叶出现前后最易发病。在冬春育苗期遇连续阴雨、下雪成夏季播种后遇大雨,会引起粹倒病大发生。在育苗期间,由于长期15以下低温、高湿、光照不足、通风不良、苗床管理不当或幼苗徒长等都极易引发猝倒病。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1)育苗选用无病新土或者育苗基质,苗床应选在地势高、排水良好的地方,播种后盖土要浅,以利出苗,浇水量不易过多,并注意通风透气,以控制苗床温度和湿度。(2)病初要早分苗和间苗,培育壮苗,提高幼苗抗病能力。

药剂防治:(1)育苗时用3亿CFU/克哈茨木霉菌根部型拌基质土,用量为400g/m3;出苗后用3亿CFU/克哈茨木霉菌根部型进行苗床喷淋,用量为24g/㎡,水量不宜过大,浸润瓜苗根部即可;发病后3亿CFU/克哈茨木霉菌根部型稀释2000倍灌根,亩用300克。(210%多抗霉素500-1000倍液灌根,每株500-1000mL药液。(3100亿CFU/克枯草芽孢杆菌稀释后灌根,亩用1-2kg

3、辣椒常见虫害及有机及AA级绿色防治方案

3.1 蚜虫

为害症状:成虫、若虫群集在番茄叶片背面和心叶、叶柄,吸食番茄叶片汁液,分泌蜜露,生长点和心叶受害后,叶片卷缩、扭曲变形,影响植株正常生长。

发生规律:蚜虫在温室辣椒危害主要集中在25月和912月份,34月份为盛期,多在嫩叶、叶柄、叶背活动吸食汁液,分泌蜜露污染叶片,同时蚜虫传播病毒病。

防治方法:

物理防治:棚内设置绿真1号(黄板),诱黏蚜虫。

生物防治:释放蚜虫的天敌昆虫瓢虫来捕食蚜虫。

药剂防治:(15%桉油精1500倍液+10%多杀霉素1500倍液或5%桉油精1000倍液叶面喷雾。(20.6%印楝素5001000倍液叶面喷雾。(30.5%苦参碱可溶液剂300500倍液叶面喷雾。

3.2 白粉虱

为害症状:成虫和若虫群聚为害,吸食作物汁液,并分泌大量蜜露,污染叶片和果实,引起煤污病。

发生规律:温室白粉虱不耐低温,在辽宁均不能露地越冬。1年可发生10余代,以各种虫态在保护地内越冬为害,春季扩散到露地,9月份以后迁回到保护地内。成虫不善飞,有趋黄性,群集在叶背面,具趋嫩性,故新生叶片成虫多,中下部叶片若虫和伪蛹多。交配后,1头雌虫可产100多粒卵,多者400500 粒。此虫最适发育温度2530,在温室内一般1个月发生1代。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清除杂草残株,在温室通风口加装纱网避免外来虫源;尽量避免混栽,尤其是黄瓜、西红柿、菜豆不可混栽;选择芹菜、菠菜、油菜等白粉虱不喜食耐低温蔬菜进行轮作倒茬;老龄若虫多分布于下部叶片,可适当摘除部分老叶,深埋或者烧毁,减少种群数量。

  物理防治:黄色对白粉虱成虫有强烈诱集作用。在温室悬挂绿真物理诱黏剂(黄板)诱杀,亩用3035块,效果显著。

  生物防治:选用丽蚜小蜂。在白粉虱成虫数量在0.5/株时,每隔两周,连续释放三次丽蚜小蜂,效果显著。

药剂防治:(15%桉油精1500倍液+10%多杀霉素1500倍液或5%桉油精1000倍液叶面喷雾。(20.6%印楝素5001000倍液叶面喷雾。(30.5%苦参碱可溶液剂300500倍液叶面喷雾。

3.3蓟马

为害症状:蓟马以成虫和若虫锉吸植株幼嫩组织(枝梢、叶片、花、果实等)汁液,被害的嫩叶、嫩梢变硬卷曲枯萎,植株生长缓慢,节间缩短;幼嫩黄瓜被害后会硬化,严重时造成落果,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

发生规律:蓟马一年四季均有发生,春、夏、秋三季主要发生在露地,冬季主要在温室大棚中。发生高峰期在秋季或入冬的1112月份,35月份则是第二个高峰期。蓟马喜欢温暖、干旱的天气,其适温为2328,适宜空气湿度为40%70%;湿度过大不能存活,当湿度达到100%,温度达31时,若虫全部死亡。

防治方法:

物理防治:利用蓟马趋蓝色、黄色的习性,在田间设置蓝色粘板,诱杀成虫,粘板高度与作物持平。

药剂防治:5%桉油精1500倍液+10%多杀霉素1500倍液或10%多杀霉素1000倍液或5%桉油精1000倍液叶面喷雾,间隔3-5天,连喷2次。

3.4红蜘蛛

为害症状:叶片出现针头大小的褪绿斑,严重时,整个叶片发黄、皱缩,直至干枯脱落。虫口密度大时,可在叶片表面结一层白色丝网,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

发生规律:幼螨和前期若螨不甚活动。后期若螨则活泼贪食,有向上爬的习性。先为害下部叶片,而后向上蔓延。繁殖数量过多时,常在叶端群集成团,滚落地面,被风刮走,向四周爬行扩散。每年发生10- 20代,在华北以雌虫螨在杂草、枯枝落叶及土缝中越冬;在华中以各种虫态在杂草及树皮缝中越冬;在四川以雌虫螨在杂草或豌豆、蚕豆等作物上越冬。 春天气温10℃以上时开始大量繁境。高温低湿环境,为害重,尤其干旱年份易于大发生。温度达30℃以上和相对湿度超过70%时。不利其繁殖,暴雨有抑制作用。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秋末清除田间残株败叶,烧毁或沤肥;开春后种植前铲除田边杂草,清除残余的枝叶,可清灭部分虫源。天气干旱时,注意灌溉,增加菜田湿度,不利于其发有繁殖。

药剂防治:5%桉油精可溶液剂1000-1500倍液叶面喷雾,施药时应注意把药液重点喷在植株上部的嫩叶背面、嫩茎、花器和嫩果上。

3.5 茶黄螨

为害症状:成螨和幼螨集中在寄主的幼嫩部位吸食汁液。被害叶片增厚僵直,变小或变窄,叶背呈黄褐色或灰褐色,带油渍状光泽,叶缘向背面卷曲。幼茎被害变黄褐色,扭曲成轮枝状。花蕾受害畸形,重者不能开花坐果。受害严重的植株矮小丛生,落掉叶、花、果后形成秃尖,果实不能长大,凹凸不光滑,肉质发硬。

发生规律:茶黄螨有趋嫩性,成螨和幼螨多集中在植株的幼嫩部位为害,尤其喜在嫩叶背面栖息取食。雄螨活动力强,并具有背负雌若螨向植株幼嫩部位迁移的习性。卵多散产于嫩叶背面、果实的凹陷处或嫩芽上。初孵幼螨常停留在卵壳附近取食,变为成螨前停止取食,静止不动,即为若螨阶段。一年发生多代。世代重叠。以成螨在土缝、蔬菜及杂草根际越冬。热带及温室大棚条件下,全年均可发生,温度1623,相对湿度80%90%,有利于茶黄螨生长发育,但冬季繁殖力较低。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搞好冬季防治工作。铲除田间和棚内杂草。蔬菜采收后及时清除枯枝落叶集中烧毁,减少越冬虫源。

药剂防治:5%桉油精可溶液剂1000-1500倍液叶面喷雾,施药时应注意把药液重点喷在植株上部的嫩叶背面、嫩茎、花器和嫩果上。

3.6 烟青虫

为害症状:以幼虫蛀食蕾、花、果为主,也食害嫩茎、叶和芽,幼虫取食嫩叶,34龄才蛀入果实,可转果为害。果实被蛀引起腐烂和落果。

发生规律:成虫产卵多在夜间,前期卵多产在寄主植物上中部叶片背面的叶脉处,后期多在果面或花瓣上。初孵幼虫在植株上爬行觅食花蕾,23龄以后蛀果为害,也可转株转果为害。低龄幼虫日平均蛀果11.5个,高龄幼虫日均蛀果23个。在蛀果为害时,一个果内只有1头幼虫,密度大时有自相残杀的特点。幼虫白天潜伏夜间活动,有假死性,老熟后脱果入土化蛹。华北、华东地区每年发生2代。以蛹在土中越冬。5月开始羽化。幼虫主要有3个发生高峰期,即6月上中旬、7月下旬和8月中下旬。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冬耕冬灌,消灭越冬蛹。结合整枝,及时打顶和打杈,可有效地减少卵量。盛发期适时去除植株下部的老叶。在菜田种植玉米诱集带。

物理防治:用黑光灯或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

药剂防治:(15%桉油精1500倍液+10%多杀霉素1500倍液或者10%多杀霉素1000倍液叶面喷雾。(20.6%印楝素500-1000倍液叶面喷雾。(3)苏云金杆菌50-80/亩叶面喷雾。

3.7 棉铃虫

为害症状:以幼虫蛀食蕾、花果,偶也蛀茎,并且食害嫩茎、叶和芽。蕾受害后苞叶张开,变成黄绿色,23天脱落,幼果常被吃空或引起腐烂而脱落,成果被蛀食果肉,蛀孔多在蒂部,雨水、病原易侵入引起腐烂、脱落。

发生规律:成虫白天隐伏,觅食、交尾、产卵多在黄昏和夜间进行,具强趋光性和趋化性,23年生的杨树枝对成虫的诱集能力很强。成虫羽化后当晚即可交配,23天后开始产卵,每雌虫终身可产卵1000粒左右,最多可达3000粒。卵散产,喜产于生长茂密、花蕾多的植株上,产卵部位选择嫩尖、嫩叶等幼嫩部分。初孵幼虫取食卵壳,第2天开始为害生长点和取食嫩叶。幼虫有转株为害习性,转移时间多在9时及傍晚17时左右。3龄以上幼虫有自相残杀习性。老熟幼虫在入土化蛹前数小时停止取食,滚落地面,多在落地处寻找疏松干燥的土壤钻入。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冬耕冬灌,消灭越冬蛹。结合整枝,及时打顶和打义,可有效地减少卵量。盛发期适时去除植株下部的老叶。在菜田种植玉米诱集带。

物理防治:用黑光灯或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

药剂防治:(15%桉油精1500倍液+10%多杀霉素1500倍液或者10%多杀霉素1000倍液叶面喷雾。(20.6%印楝素500-1000倍液叶面喷雾。(3)苏云金杆菌50-80/亩叶面喷雾。

3.8 斜纹夜蛾

为害症状:幼虫孵化后潜食叶肉,呈曲折蜿蜒的食痕,苗期27叶受害多,严重的潜痕密布,致叶片发黄、枯焦或脱落。虫道的终端不明显变宽,是该虫与南美斑潜蝇、美洲斑潜蝇相区别的一个特征。

发生规律:成虫白天潜伏在叶背或土缝等阴暗处,夜间出来活动。每只雌蛾能产卵35块,每块约有卵位100200个,卵多产在叶背的叶脉分叉处,经5-6天就能孵出幼虫,初孵时聚集叶背,4龄以后和成虫一样,白天躲在叶下土表处或土缝里,傍晚后爬到植株上取食叶片。成虫有强烈的趋光性和趋化性,黑光灯的效果比普通灯的诱蛾效果明显,另外对糖、醋、酒味很敏感。

华南地区每年发生2526代。主要有两次发生高峰期,一次在36月,4月达到高峰;第2次高峰在1012月,10月进入高峰,种群密度上半年高于下半年,7 9月雨季发生少。4月和10月均温2527降雨少适其发生。成虫寿命1014天,卵期13天左右,幼虫期9天左右,蛹期20天左右。

防治方法:

物理防治:用黑光灯或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

药剂防治:(10.3%印楝素乳油600-800倍液叶面喷雾。(2)苏云金杆菌50-80/亩叶面喷雾。(35%桉油精1500倍液+10%多杀霉素1500倍液(庄宝组合)进行叶面喷雾。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