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术中心 >>植保方案 >>葡萄 >> 葡萄种植情况及病虫害防治
详细内容

葡萄种植情况及病虫害防治

葡萄种植情况及病虫害防治

一、面积、产量与分布区域

据国家农业部统计,中国葡萄栽培面积已达1059万亩,产量近1308万吨,从2011年起鲜食葡萄产量已稳居世界首位。目前葡萄生产基本形成西北干旱新疆产区、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产区(陕西、山西、甘肃、宁夏、内蒙西部等、环渤海湾产区(山东、辽宁、河北等、黄河中下游产区、南方产区、西南产区(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等) 及以吉林长白山为核心的山葡萄产区等7个集中栽培区。主要省份面积及产量见下表(大部分数据来源于统计局年鉴)。

地区

面积(万亩)

产量(万吨)

全国

1059

1308

新疆

216

270

河北

82

170

陕西

73

68

辽宁

60

66

江苏

60

67

河南

61

83

云南

60

101

山东

54

109

浙江

48

78

安徽

40

53

广西

50

50

贵州

36

17

宁夏

36

14

 

二、品种结构

目前仍以鲜食葡萄为主,占栽培总面积的80%;酿酒葡萄约占15%,制干葡萄约占5%,制汁葡萄极少。

鲜食葡萄:①欧美种群品种以巨峰、夏黑、藤稔、京亚等为主;②欧亚种群品种主要有红地球、无核白、玫瑰香、维多利亚、无核白鸡心、美人指、泽香、火焰无核和克瑞森无核等;近年发展较快的品种有夏黑、87-1、瑞都香玉、瑞都翠霞、巨玫瑰、魏可、火焰无核、阳光玫瑰、金手指、克瑞森无核等。

酿酒葡萄:主要以赤霞珠、蛇龙珠、梅鹿辄、霞多丽和西拉等为主。

制干葡萄:主要是无核白。

砧木品种:以贝达最多,其次还包括SO45BB1103P以及101-14

三、主要病害

1、白腐病

危害症状:果梗和穗轴上发病处先产生淡褐色水浸状近圆形病斑,病部腐烂变褐色,很快蔓延至果粒,果粒变褐软烂,病果易脱落,病果干缩时呈褐色或灰白色僵果。枝蔓上发病,初期显水浸状淡褐色病斑,形状不定,病斑多纵向扩展成褐色凹陷的大斑,后期病部表皮纵裂与木质部分离,表皮脱落,当病斑扩及枝蔓表皮一圈时,其上部枝蔓枯死。叶片发病多发生在叶缘部,初生褐色水浸状不规则病斑,逐渐扩大略成圆形,有褐色轮纹。

发病规律:葡萄白腐病病原菌为白腐垫壳孢菌,无性阶段属半知菌亚门,有性阶段属子囊菌亚门。病原菌以分生孢子器、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和土壤中越冬。越冬后的病菌组织于翌年春末夏初,温度升高又遇雨后,可产生分生孢子器及孢子。该病菌在2830℃,空气湿度在95%以上时适宜发生。高温、高湿多雨的季节病情严重,雨后出现发病高峰。

有机及AA级绿色防治方法:1)发芽前喷施95%矿物油乳油150倍液;(2)在发病初期结合防治其他病害喷洒3亿CFU/克哈茨木霉菌可湿性粉剂300-600倍液,或47%春雷﹒王铜600-800倍液,或77%氢氧化铜水分散粒剂2000-3000倍液,或10%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每隔5天喷1次,连续喷23次;或是用5%香芹酚水剂稀释1000-2000倍叶面喷施,连续喷施2遍。

2、炭疽病

危害症状:主要为害果实,在距近地面的果穗尖端先发病,初期在果面上发生水渍状的褐色小斑点,逐渐扩大,呈圆型深褐色病斑,略凹陷,2~3天后,产生小黑点,排列成同心轮纹状。果梗、穗轴受害时产生椭圆凹陷病斑,叶面上密生圆形褐色小斑点,叶色变黄而脱落。

发病规律:葡萄炭疽病病原菌有性世代为围小丛壳菌,属子囊菌亚门,无性世代为胶孢炭疽菌,为半知菌亚门。炭疽病病原菌具有潜伏侵染的特性。当病菌侵入绿色部分后即潜伏、滞育、不扩展,直到寄主衰弱后,病原菌重新活动而扩展。河南地区5-6月开始,每下一场雨,即产生一批分生孢子,孢子发芽直接侵入果皮。潜育期,幼果为20天,近成熟期果为4天。潜育期长短除受温度影响外,与果实内酸、糖的含量有关,酸含量高病菌不能发育,也不能形成病斑。7-8月间果实成熟时,病害进入盛发期,此间高温多雨常导致病害的流行。

有机及AA级绿色防治方法:1)在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出现分生孢子时,每隔10天左右,喷13亿CFU/克哈茨木霉菌可湿性粉剂300-600倍液;(25%香芹酚水剂1000-2000倍液,每5天一次,连续使用,直至病害不再发生;(347%春雷﹒王铜600-800倍液,或10%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是77%氢氧化铜水分散粒剂2000-3000倍叶面喷雾。

 3、穗轴褐枯病

危害症状:主幼穗的穗轴上先产生褐色水浸状斑点,迅速扩展后穗轴变褐坏死。有时病部产生黑色霉状物,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发病规律:病原菌为葡萄生链格孢霉。以分生孢子在枝蔓表皮或幼芽鳞片内越冬,翌年春侵入,形成病斑并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春季花期潮湿多雨,幼嫩组织(穗轴)木质化慢,常易被病菌侵染而发病重;随穗轴老化,病情稳定。

有机及AA级绿色防治方法:开花前7-10天和谢花2-3天后,喷施3亿CFU/克哈茨木霉菌可湿性粉剂300-600倍液,或5%香芹酚水剂1000-2000倍液,或10%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发病后喷施3亿CFU/克哈茨木霉菌可湿性粉剂300-600倍液加5%香芹酚水剂1000-2000倍液。

4、灰霉病

危害症状:主要危害花序、幼果和已成熟的果实,有时也可危害新梢、叶片和果梗。花穗和刚落花的小果穗易受侵染,发病初期,被害部呈淡褐色,整个果穗软腐,空气潮湿时病穗上长出一层鼠灰色霉状物,空气干燥时,腐烂的病穗逐渐失水干缩、干枯脱落。新梢、叶片被害,产生淡褐色、不规则形的病斑,病斑上能长出鼠灰色霉层。

发病规律:病原菌为灰葡萄孢菌,为无性阶段,属于半知菌亚门;有性阶段是富氏葡萄孢盘菌。葡萄园中常见的为无性阶段。以分生孢子在枝蔓表皮或幼芽鳞片内越冬,翌年春侵入,形成病斑并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春季花期潮湿多雨,幼嫩组织(穗轴)木质化慢,常易被病菌侵染而发病重;随穗轴老化,病情稳定。

有机及AA级绿色防治方法:1)开花前及初花期可喷洒3亿CFU/克哈茨木霉菌叶部型300-600倍液,以预防或减轻花、果的发病,或喷施5%香芹酚水剂1000-2000倍液,或10%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进行预防;(2)出现症状时,叶面喷施3亿CFU/克哈茨木霉菌叶部型300-600倍液加5%香芹酚水剂1000-2000倍液,每5天一次,连续喷施23次,直至病害不再发生。

5、黑痘病

危害症状:主要为害绿色幼嫩部位,如果实、果梗、叶片、叶柄、新梢和卷须等。①叶片:开始出现针头大红褐色至黑褐色斑点,周围有黄色晕圈。后病斑扩大呈圆形或不规则形,中央灰白色,稍凹陷,边缘暗褐色或紫色,直径1-4mm。干燥时病斑自中央破裂穿孔,但中央仍保持紫褐色晕圈。②叶脉:病斑呈梭形,凹陷,灰色或灰褐色,相连边缘暗褐色。叶脉被害后,由于组织干枯,常使叶片扭曲、皱缩。③穗轴:发病使全穗或部分小穗发育不良,甚至枯死。果梗发病可使果实干枯脱落或僵。④果实:绿果被害,初为圆形深褐色小斑点,后扩大,直径可达2-5mm,中央凹陷,呈灰白色,外部仍未深褐色,而周缘紫褐色似“鸟眼”状。多个病斑可连接成大斑,后期病斑硬化或皲裂。病果小而酸,失去使用价值,染病较晚的果粒,仍能长大,病斑凹陷不明显,但果味较酸。病斑限于果皮,不深入果肉。空气潮湿时,病斑上出现乳白色的黏质物,此为病菌的分生孢子团。⑤新梢、蔓、叶柄、卷须:发病时,初现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小斑点,以后成灰黑色,边缘深褐色或紫色,中部凹陷开裂。新梢未木质化以前最易感染,发病严重时,病梢生长停滞,萎缩,甚至枯死。叶柄染病症状与新梢上相似。

发病规律:葡萄黑痘病病原菌为葡萄痂囊腔菌,属子囊菌亚门。无性阶段为葡萄痂圆孢菌,属半知菌亚门。有性阶段致病,无性阶段病菌很少见。病原菌主要以菌丝体潜伏于病蔓、病梢等组织越冬,也能在病果、病叶和病叶痕等部位越冬。病菌生活力很强,可在病组织中存活3-5年之久。第二年4-5月间产生新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孢子发芽后,芽管直接侵入幼叶或嫩梢,引起初次侵染,侵染后,菌丝主要在表皮下蔓延。以后在病部形成分生孢子盘,突破表皮,在湿度大的情况下,不断产生分生孢子,通过风雨和昆虫传播,对葡萄幼嫩的绿色组织进行重复侵染,温湿条件适合时,6-8天便发病产生新的分生孢子。病菌远距离的传播则依靠带病的枝蔓。分生孢子的形成以前25度左右的温度和比较高的湿度。多雨高温有利于分生孢子的形成、传播和萌发侵入,同时,多雨高温又造成寄主幼嫩组织的迅速生长,因此,病害发生严重。天旱年份或少雨地区,发病显著减轻。欧美杂交种对本病抗性较强,平均感病指数为7.92;欧亚种葡萄大多数不抗黑痘病,平均感病指数为23.99

有机及AA级绿色防治方法:1)在开花前15天、落花后3天和落花后15天分别喷施一次3亿CFU/克哈茨木霉菌可湿性粉剂300-600倍液,或10%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100亿CFU/克枯草芽孢杆菌300-600倍液;(2)出现症状时,可同时喷施3亿CFU/克哈茨木霉菌可湿性粉剂300-600倍液加5%香芹酚水剂1000-2000倍液,5天喷施一次,连续喷施2-3次,至病害不再发生。

6、霜霉病

危害症状:主要为害叶片,叶片初期出现黄绿色微透明大小不一的病斑,随着病害的发展,病斑变为黄褐色或褐色而干枯。在病斑发展的过程中,叶背面形成一层灰白色霜霉状物。嫩梢受害时表面有稀疏的白霜,病斑纵向扩展较快,最终为褐色斑块,严重影响枝条成熟。

发病规律:葡萄霜霉病是由葡萄生单轴霉属寄生引起的,病菌属鞭毛菌亚门,是专性寄生菌。病菌以卵孢子在病组织中或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可存活12年。翌年春季萌发产生芽孢囊,芽孢囊产生游动孢子,借风雨传播到寄主叶片上,通过气孔侵入,然后从气孔伸出孢囊梗,产生孢子囊,借风雨进行再侵染。在整个生长季节可重叠的进行多次的再侵染,使病情逐渐加重。病害的潜育期因温度不同而不同,在适宜的温度下一般为4-7天。潮湿、冷凉、多露雾的天气或季节有利于发病。一般美洲种较欧亚种抗霜霉病。

有机及AA级绿色防治方法:(1)预防时可喷3亿CFU/克哈茨木霉菌叶部型300-600倍液进行预防,或47%春雷﹒王铜600-800倍液,或77%氢氧化铜水分散粒剂2000-3000倍液,或10%多抗霉素1000-1500倍液;(2)发病时及时喷洒5%香芹酚水剂1000-2000倍液加3亿CFU/克哈茨木霉菌叶部型300-600倍液进行治疗,每隔5天左右喷一次,连续喷施23次。

7、白粉病

危害症状:主要为害叶片,新梢和果实。叶片受害时,表面有灰白色斑点,上覆白粉状物,叶缘卷缩脆而硬。新梢被害时同样覆一层白粉,到后期出现鱼鳞状褐色斑点。果粒发病时,表面覆一层白粉,擦掉白粉后,可见网状花纹,且果实停止生长硬化,易发生纵裂。

发病规律:病原菌为葡萄钩丝壳菌,属子囊菌亚门。在不形成有性世代的地区,病菌以菌丝体在受侵染的枝蔓等组织或芽鳞内越冬,分生孢子寿命短,不能越冬。越冬后的菌丝,翌年春当温度回升,在一定湿度的条件下,产生新的分生孢子,通过气流传播。有性世代地区,闭囊壳是主要的越冬器官,翌年春温度回升,闭囊壳吸湿后,由于附属丝的拉力,使外壳撕裂而放出子囊孢子,通过气流传播。干旱的夏季和温暖而潮湿、闷热的天气利于白粉病的大发生。生产上从开始发病到果园普遍发生白粉病,需要40天左右。

有机及AA级绿色防治方法:1)预防时可喷洒47%春雷﹒王铜600-800倍液,或77%氢氧化铜水分散粒剂2000-3000倍液,或10%多抗霉素稀释1000-1500倍液;(2)出现症状时,叶面喷施100亿CFU/克枯草芽孢杆菌300-600倍液或5%香芹酚水剂1000-2000倍液加3亿CFU/克哈茨木霉菌可湿性粉剂300-600倍液,每5天一次,连续喷施23次,直至病害不再发生。

四、主要虫害

1、叶蝉

分布与为害:为害葡萄的叶蝉类主要有两种,即葡萄斑叶蝉和葡萄二黄斑叶蝉,属同翅目,叶蝉科。两种叶蝉在葡萄上常混合发生。主要分布在我国辽宁、北京、河北、山东、河南、湖北、安徽、江苏、浙江、陕西、甘肃、新疆等产区。

两种叶蝉在葡萄的整个生长期都能为害,以成、若虫群集于叶片背面刺吸汁液为害。一般喜在悠闭处活动取食,故为害时常从枝蔓中下部老叶和内堂开始逐渐向上部和外围蔓延。叶片受灾后,正面呈现密集的白色失绿斑点,严重时叶片苍白、焦枯,严重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枝条的生长和花芽分化,造成葡萄早期落叶,树势衰退。所排除的虫粪污染叶片和果实,造成黑褐色粪斑,影响当年以致第二年果实的质量和产量。

发生规律:每年发生3-4代,以成虫在葡萄园落叶、杂草下及附近的树皮、石缝、土缝等隐蔽处越冬。在华北地区,翌年成虫于3月中旬至4月上旬开始活动,先在园边发芽早的植物上开始为害,如苹果、梨、桃等,待葡萄展叶后即开始为害葡萄叶片。越冬成虫于4月中下旬开始产卵,5月下旬若虫盛发。第一代成虫在5月底至6月,第23代成虫期分别发生于6月下旬至7月、8月下旬至9月,后期世代重叠,10月下旬以后成虫陆续开始越冬。成、若虫多在叶背为害。雌成虫喜欢在成熟未老化的叶片上产卵,卵多产于叶背的叶脉上。在早晨、傍晚温度较低时,多潜藏于叶背面不活动,但中午阳光强烈时隐伏于叶背面隐蔽处,活动取食高峰为7-9时和18-20时。成虫趋光性强,善飞蹦,受惊扰后即飞往他处。若虫受惊,则迅速爬行。

有机及AA级绿色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1)清洁果园,及时清除杂草;(2)加强生长期田间管理,改善通风透光条件。

物理防治:捉住防治叶蝉的关键时期,发芽后越冬成虫,开花前后第一代若虫防治关键时期,利用叶蝉对黄色的趋性,设置绿真瓜果实蝇昆虫物理诱黏剂(喷在塑料瓶或者塑料纸板上)诱杀;

药剂防治:(1)葡萄萌芽前,全园喷施95%矿物油乳油150倍液,杀灭越冬虫卵,降低虫害基数;5月下旬左右,第一代若虫盛发期,全园喷施5%桉油精可溶液剂1000-1500倍液,或0.6%印楝素乳油500-1000倍液,或0.5%苦参碱300500倍液,或10%多杀霉素1000-1500倍液,连续使用23次。

2、绿盲蝽

分布与危害:绿盲蝽,又名花叶虫,属半翅目,盲蝽科。绿盲蝽分布广泛,全国各地均普遍发生。以成、若虫刺吸为害葡萄的幼芽、嫩叶、花蕾和幼果。刺的时候分泌毒质,吸的过程吸食植物汁液,造成为害部位细胞坏死或畸形生长。葡萄嫩叶被害后,先出现枯死小点,随叶芽伸展,小点变成不规则的多角型孔洞,俗称“破叶疯”花蕾受害后即停止发育,枯萎脱落;受害幼果粒初期表面呈现不很明显的黄褐色小斑点,随果粒生长,小斑点逐渐扩大,呈黑色,受害皮下组织发育受阻,渐趋凹陷,严重的部位发生龟裂,严重影响葡萄的产量和品质。

发生规律:1年发生3-5代,主要以卵在各种果树树皮内、花眼间、枯枝断面、杂草或浅层土壤中越冬。3-4月份冬卵开始孵化,越冬代卵孵化较为整齐,4月下旬,葡萄萌芽后即开始为害,5月上旬展叶期为为害盛期,5月中旬幼果期开始为害果粒,5月下旬后气温渐高,虫口渐少。第1234代分别出现在6月上旬、7月中旬、8月中旬、9月中旬,时代重叠现象严重,主要转移到豆类、玉米、蔬菜等作物上为害。9月下旬至10月上旬产卵越冬。

成虫飞翔能力强,若虫活泼,白天潜伏,稍受惊动,迅速爬迁,白天不易发现,主要于清晨、傍晚在芽、嫩叶及幼果上刺吸为害。这就是只看到破叶,见不到虫子的原因。

有机及AA级绿色防治方法:

物理防治:每4公顷果园悬挂1台频振式杀虫灯,利用绿盲蝽成虫的趋光性进行诱杀。

药剂防治:(1)葡萄萌芽前,全园喷施95%矿物油乳油150倍液,杀灭越冬虫卵,降低虫害基数;5月下旬左右,第一代若虫盛发期,全园喷施5%桉油精可溶液剂1000-1500倍液,或0.6%印楝素乳油500-1000倍液,或0.5%苦参碱300500倍液,或10%多杀霉素1000-1500倍液,连续使用23次。

3、透翅蛾

分布与危害:葡萄透翅蛾,属鳞翅目,透翅蛾科。国内广泛分布于辽宁、吉林、山东、内蒙古、河北、天津、山西、河南、江苏、浙江、安徽、陕西及四川等葡萄产区。幼虫为害葡萄嫩枝及1-2年生枝条,初龄幼虫蛀入嫩梢,蛀食髓部,使嫩梢枯死。幼虫长大后,转到较为粗大的枝蔓中为害,被害部肿大成瘤状,蛀孔外有褐色粒状虫粪,枝蔓易折断,其上部叶变黄枯萎,果穗枯萎,果实脱落。轻者树势衰弱,产量和品质下降,重者致使大部枝蔓干枯,甚至全株死亡。

发生规律:一年发生一代,以老熟幼虫在被害枝蔓里越冬。翌年3月下旬至5月上旬幼虫开始活动,在越冬处的枝条里咬一个圆形羽化孔,后吐丝作茧化蛹。蛹期10天左右,5月中旬至6月羽化,一般成虫羽化盛期和葡萄开花前一致。成虫羽化后即可开始交配、产卵,雌雄虫一生只交配一次。成虫飞翔能力强,白天活动。卵多产在直径0.5cm以上的新梢上,产于叶腋、叶片、果穗、卷须、嫩芽等处,但以叶腋和叶片最多。1头雌虫一生平均产卵79-91粒,卵期10天。初孵幼虫多从叶柄蛀入嫩梢,蛀孔处呈紫红色。幼虫蛀入枝蔓后,先向枝蔓先端蛀食,致使蔓稍很快枯死。此后专项枝蔓基部蛀食,受害部位呈现膨肿状或形成瘤状突起,受害处上部叶片变黄,果实脱落。幼虫可进行2-3次转移危害,越冬前转移到2年及以上枝蔓蛀食为害,9-10月以老熟幼虫越冬。

有机及AA级绿色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1)选择抗虫品种,加强田间肥水管理,以增强抗病能力;(2)结合冬剪,剪除带有残虫的枯枝,集中清理烧毁或深埋,消灭越冬幼虫虫源,减少虫源基数。

物理防治:当年6月份开始悬挂透翅蛾性诱剂,以消灭成虫,降低为害,并且可以此作为施药适期预报的依据(当诱蛾量出现高峰后,蛾量锐减时,即为当代成虫羽化的盛末期,是药剂防治的最佳时期)。

药剂防治:于5月中旬左右越冬成虫活动期和6月下旬左右一代幼虫活动期喷施10%多杀霉素1000-1500倍液,或32000IU/毫克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或5%桉油精可溶液剂1000-1500倍液,或0.6%印楝素乳油500-1000倍液。

4、蓟马

分布与危害:葡萄蓟马又称烟蓟马。属于瘿翅目,蓟马科。在我国各葡萄产区均有分布。主要是若虫和成虫为害葡萄幼果、嫩叶和新梢。被害叶片成水渍状失绿黄色小斑点,一般叶尖、叶缘受害最重。严重时新梢的延长受到抑制,叶片变小,卷曲成杯状或畸形,甚至干枯,有时还出现穿孔。被害的幼果当时不变色,第二天被害部位失水干缩,形成小黑斑,后随果实增大而扩大,严重的会引起裂果。

发生规律:在华北1年发生34代,华东610代,华南地区20代以上,每代历期923天,夏季1世代约15天。北方多以成虫在未收获的葱、蒜叶鞘或杂草残株上越冬。春季葱蒜返青时恢复活动,为害一段时间便迁飞到杂草、作物及果树上为害繁殖。在葡萄初花期开始发现有蓟马为害幼果的症状,6月下旬至7月上旬,在副稍二次花序上发现有若虫和成虫为害。7-8月间,几种虫态同时为害花蕾和幼果。至9月份虫口逐渐减少。成虫活跃,能飞善跳,扩散传播很快,怕阳光,早晚或阴天在叶面上为害。一般温度25℃以下,相对湿度60%以下有利于蓟马发生,高温高湿不利发生。

有机及AA级绿色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清除田间杂草和残株落叶,减少虫源。

生物防治:天敌有小花蝽和姬猎蝽,对蓟马的发生有一定抑制作用。

药剂防治:葡萄萌芽前,全园喷施95%矿物油乳油150倍液,杀灭越冬虫卵,降低虫害基数;5月下旬左右,第一代若虫盛发期,全园喷施5%桉油精可溶液剂1000-1500倍液,或0.6%印楝素乳油500-1000倍液,或0.5%苦参碱300500倍液,或10%多杀霉素1000-1500倍液,连续使用23次。

5、葡萄瘿螨

分布与危害:葡萄瘿螨属真螨目,瘿螨科。在国内葡萄产区均有分布,主要在辽宁、河北、山东、山西、陕西、新疆等地区为害严重。瘿螨主要为害葡萄叶部,发生严重时,也为害嫩梢、幼果、卷须、花梗等。叶片以小叶和新展叶片受害重。最初叶背出现许多不规则的白色病斑,逐渐扩大,叶表隆起呈泡状,叶背凹陷处密生一层很厚的白色绒毛,似毛毡,故称毛毡病。绒毛初为白色,后渐变为黄褐色,病斑边缘常备较大的叶脉限制而呈不规则形。受害严重时,病叶皱缩、变硬、凹凸不平,甚至干枯破裂,致叶片早期脱落,严重影响葡萄的营养积累,使树体衰弱。花梗、嫩果、嫩茎、卷须受害后其上面也产生茸毛,枝蔓受害,常肿胀呈瘤状,表皮龟裂。

发生规律:一年发生多代,有世代重叠现象。以孤雌生殖为主,也进行两性生殖。以成螨越冬,越冬场所主要集中在葡萄芽苞鳞片内,尤其是一年生枝条上的芽苞越冬虫口最多,其次是树皮裂缝、土缝中。春季葡萄发芽后,瘿螨由芽内爬出,迁移至嫩叶背部刺吸汁液,叶背受害处由于虫体分泌物的刺激而下陷,并产生毛毡状绒毛,以保护虫体进行为害。雌螨将卵产于绒毛间,若螨和成螨均在毛斑内取食活动。由于普通瘿螨喜食嫩叶,因此随着新梢生长,由下逐渐向上蔓延。每年春、秋为害严重,夏季高温多雨时对其发育不利,虫口密度有下降趋势,落叶前开始进入越冬场所准备越冬。

有机及AA级绿色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冬季清园,剥除枝蔓上的老粗皮烧毁,以消灭在粗皮内越冬的雌成虫。

药剂防治:(1)早春葡萄芽萌动时,喷石硫合剂或95%矿物油乳油300倍液,以杀死潜伏在芽内的瘿螨。这次喷药是防治瘿螨的关键,在历年发生严重的园区,可在发芽后喷95%矿物油乳油300倍液,进行淋洗式喷雾,效果很好;(2)葡萄生长季节,可叶面喷施5%桉油精可溶液剂1000-1500倍液,或0.6%印楝素乳油500-1000倍液,间隔15天喷施一次。

6、介壳虫类

东方盔蚧

分布与危害:又名远东盔蚧,属同翅目,坚蚧科,在我国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河北、河南、山东、陕西、江苏、青海等葡萄产区。以雌成虫、若虫为害葡萄枝干、叶片和果实。雌成虫和若虫附着在枝干、叶和果穗上刺吸汁液,并排出大量黏液,招致霉菌寄生,表面呈烟煤状,严重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枝条严重受害后枯死,果面被污染,造成树势衰弱,使产量和品种收到严重影响。

发生规律:一年发生2代,以2龄若虫越冬。4月上旬虫体开始膨大,4月末雌虫体背膨大并硬化,5月中旬开始产卵在体下介壳内,5月中旬产卵盛期,卵期1个月左右。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为若虫孵化盛期,若虫爬到叶片背面固着为害,少数寄生于叶柄。叶片上若虫于6月中旬先后蜕皮并迁回枝条,7月上旬羽化为成虫,7月下旬至8月上旬产卵,第二代若虫8月孵化,中旬为盛期,10月间再迁回到树体越冬。

有机及AA级绿色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1)合理修剪,防止枝叶过密;(2)秋季修剪时,清除枯枝落叶和剥除老树皮,刷出越冬卵块,集中销毁;(3)利用天敌,黑缘红瓢虫是其主要天敌,喷药防治注意保护天敌。

药剂防治:(1)冬季和早春,喷施95%矿物油乳油150倍,消灭越冬若虫;(2)生长期抓住两个防治关键:一个是4月上中旬,虫体开始膨大时;第二个是5月下旬至6月上旬,卵孵化盛期,使用95%矿物油乳油150200倍液喷雾进行防治+10%多杀霉素1000-1500倍液进行防治,或喷施5%桉油精可溶液剂1000-1500倍液。

 

葡萄病虫害AA级绿色防控方案

作物时期

主要病虫害

防治药剂及应用技术


休眠期


95%矿物油150倍全园喷施


绒球期




2-3叶期

盲蝽蟓
 东方盔蚧

3亿CFU/哈茨木霉菌可湿性粉剂300-600倍液、5%香芹酚水剂1000-2000倍液、5%桉油精可溶液剂1000-1500倍液喷施


花序分离期

叶蝉始发

3亿CFU/哈茨木霉菌可湿性粉剂300-600倍液、5%香芹酚水剂1000-2000倍液、5%桉油精可溶液剂1000-1500倍液喷施


开花前

穗轴褐枯病
灰霉病
霜霉病

3亿CFU/克哈茨木霉菌可湿性粉剂300-600倍液、5%香芹酚水剂1000-2000倍液、5%桉油精可溶液剂1000-1500倍液喷施


花期

穗轴褐枯病
灰霉病
蓟马始发

3亿CFU/可哈茨木霉菌可湿性粉剂300-600倍液、5%香芹酚水剂1000-2000倍液、10%多杀霉素1000-1500倍液喷施


果实膨大期

白腐病
黑痘病
霜霉病
 东方盔蚧
透翅蛾

3亿CFU/可哈茨木霉菌可湿性粉剂300-600倍液、5%香芹酚水剂1000-2000倍液、10%多杀霉素1000-1500倍液喷施、95%矿物油乳油200倍喷施




硬核期

炭疽病
白粉病

100亿CFU/克枯草芽孢杆菌300-600倍液、3亿CFU/可哈茨木霉菌可湿性粉剂300-600倍液、5%香芹酚水剂1000-2000倍液


转色期

灰霉病
霜霉病
白粉病

100亿CFU/克枯草芽孢杆菌300-600倍液、3亿CFU/可哈茨木霉菌可湿性粉剂300-600倍液、5%香芹酚水剂1000-2000倍液


采收期




采后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