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术中心 >>植保方案 >>菊花 >> 菊花种植概况及病虫害简介
详细内容

菊花种植概况及病虫害简介

菊花种植概况及病虫害简介

1、西红柿种植面积、产量与分布区域

  我国药用菊花现有8个产区,长江以南产区的杭白菊、贡菊是以饮用为主,而长江以北产区的滁菊、亳菊、济菊、祁菊、怀菊均以药用为主。目前,在诸多产地所产的药用菊花中,被公认为地道药材的为亳菊、滁菊、贡菊和杭菊,据《中华大辞典》载:“白菊主产安徽亳县,称亳菊,品质最佳”;《中药志》称亳菊花、滁菊花在药菊中品质最佳;20世纪中药巨著《中华本草》,也称亳菊和滁菊品质最优。 经过医药专家20多年对菊花的调查研究证明,亳菊的栽培历史最悠久,淮河以北的药用菊花均与亳菊有亲缘关系,如山东的济菊,是在清朝时引自亳州;祁菊据1936年赵橘黄先生所著的《祁州药志》介绍,也是移自亳菊或怀菊的产地。怀菊形态特征与亳菊完全一致,也有人认为是引自亳州。

  怀菊:怀菊花是四大怀药之一,主要出产在中国河南焦作地区,是菊花中的常见品种,也是菊花家族中药用功效最为出色的存在。主要栽培区域有博爱、沁阳、修武、温县、孟州、武陟,其中温县6000亩,孟州30000亩,武陟12000亩。

  亳菊:亳菊主要生长在素有“中华药都”之称的安徽省亳州市沿涡河流域,是被《中国药典》收录的亳芍、亳菊、亳桑皮、亳花粉四味中药材之一。主要栽培区域在谯城区、涡阳,栽培面积18万亩左右。

  滁菊:滁菊主要产于滁州,是菊花中花瓣最为紧密的一种,2002年获得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地范围包括滁州市南谯区全境的8个乡镇和全椒县复兴、马厂、石沛、周岗、西王、管坝等6个乡镇,共计14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栽培面积约5万亩。

  济菊:产于山东嘉祥县,又称“嘉菊”,以前通过济宁经运河运往外地,所以称为“济菊”,主产地在嘉祥县南部马集、纸坊一带。据调查,嘉菊是清朝时从亳州引种,经过长期栽培,形成地道药材。之后面积逐渐萎缩,现不足1万亩。

  祁菊:祁菊花,河北省保定市安国市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分布在保定市安国市的伍仁桥镇、郑章镇、大五女镇、西城镇、明官店乡、北段村乡、药都街道、南娄底乡、祁州路街道、石佛镇、西佛落镇共11个乡镇(办事处),198个自然行政村。主要保护面积20万亩,种植面积1.5万亩,年产量2500吨。

  川菊:川菊主产于四川中江,近年来已经失种。

  杭菊:杭白菊又称甘菊,是我国传统的栽培药用植物,是浙江省八大名药材“浙八味”之一,也是菊花茶中最好的一个品种。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浙江桐乡市特产。栽培面积约5万亩,年产干花5000吨。

  贡菊:贡菊又称徽菊,是作为茶菊发展起来的,产于安徽歙县。贡菊于清光绪22年(公元1896年)由徽商从浙江德清引入,后逐渐形成了具有特色的道地药材。主产区为歙县和休宁,种植面积约5.6万亩。

2、主要病害及防治

2.1褐斑病

  危害症状:初发病时叶片上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病斑,病斑大小不等呈黄色或紫褐色,后期转为暗褐色下陷的病斑,逐渐扩大,严重时多数病斑相连,叶面焦枯,而后脱落。

  发病规律:病原菌为菊壳针孢菌,属半知菌亚门。发病期为4-10月,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器在病叶上越冬,借风雨传播,秋季多雨发病严重,植株过密发病也重,气温高时发病迅速。

  有机及AA级绿色防治方法:及时清除病叶减少病源,选择健壮母株进行繁植。浇水时避免弄湿下部叶子,雨后及时排水。定期喷施3亿CFU/克哈茨木霉菌叶部型300-600倍液,或5%香芹酚水剂1000-2000倍液,或10%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每7-10天一次。

2.2花叶病

  危害症状:多表现在嫩叶上,使叶片皱缩畸形,有花叶或植株矮小,发育不良。花瓣染病时会曲折萎缩失去光泽,严重时影响正常发育。病源:菊花B病毒又称菊花花叶病毒。

  发病规律:主要传播媒介是蚜虫,绿盲蝽,以及人工带菌操作不注意消毒而传播,多为接触感染,发病多在4-6月。

有机及AA级绿色防治方法:及时防治蚜虫和绿盲蝽的危害,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可用47%春雷﹒王铜600-800倍叶面喷雾,或77%氢氧化铜水分散粒剂2000-3000倍叶面喷雾,或1%氨基寡糖素水剂300倍叶面喷施。

2.3锈病

  危害症状:发病初期在叶面出现小的变色斑,呈黄色锈斑,逐渐变为褐色,叶背面病斑很多,发病严重时会早期枯死。

发病规律:病原菌有菊柄锈菌、堀柄锈菌及蒿层锈菌等3种,发病期4-10月,一般是越冬病株,来年春季在新苗上发生,由病菌孢子感染,在阴雨天气易发病。

  有机及AA级绿色防治方法:发现病株及时清除,烧掉。选留健壮无病的菊株作母株,培育菊花的圃地,应选择在阳光充足,排水良好,地势高的地方。从小苗期就进行预防,可用3亿CFU/克哈茨木霉菌叶部型300-600倍液,或5%香芹酚水剂1000-2000倍液,或是100亿CFU/克枯草芽孢杆菌300-600倍液,10天一次,交替喷施3-5次即可控制病害发生。

2.4白粉病

  危害症状:主要危害菊花叶片,叶柄及嫰梢和花蕾。发病初期,叶片生有圆形粉状斑,逐渐扩大,发病时叶片象撒了层白粉,叶片扭曲变形,花蕾不能正常开放,严重时菊株枯死。

  发病规律:病原菌为菊科白粉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发病期8-10月,由白粉病菌侵害发病,随风雨传播,发病后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和菌丝体,通风不良,光照不足,风雨天气,易发病。

  有机及AA级绿色防治方法:菊苗培育在通风透光处,放置不能太密,防病于苗期开始,可用3亿CFU/克哈茨木霉菌叶部型300-600倍液,或5%香芹酚水剂1000-2000倍液,或是100亿CFU/克枯草芽孢杆菌300-600倍液,10天一次,交替叶面喷施, 3-4次即可防治。

2.5灰霉病

  危害症状:主要危害菊花的叶、茎、花等部位。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近圆形紫褐色斑点,后扩大成不规则形大斑。病斑上有明显的同心轮纹。潮湿时病斑表面产生暗绿色霉状物。叶缘发病时,叶片有些扭曲:叶柄和花柄先软化,然后外皮腐烂;病菌侵染花器,产生水渍状褐色病斑。湿度大时,病部生浅灰黑色霉状物:花受害时影响种子成熟。

  发病规律:病原菌为灰葡萄孢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北方病菌以菌丝在病残体上越冬,翌春产生大量分生孢子进行传播;南方病菌分生孢子借气流和雨水溅射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由于田间寄主终年存在,侵染周而复始不断发生,无明显越冬或越夏期。发病时间集中在秋冬交替且较为湿润的病害,对于菊花有着很大的影响,会导致其大量的落叶、枯萎,其发病时花叶均有可能出现。

  有机及AA级绿色防治方法:预防时可用3亿CFU/克哈茨木霉菌叶部型300-600倍液,或5%香芹酚水剂1000-2000倍液叶面喷施,或10%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间隔7-10天喷施一次;发病后可用3亿CFU/克哈茨木霉菌叶部型300-600倍液+5%香芹酚水剂1000-2000倍液叶面喷施,5天喷施一次,连续施用两次即可恢复。

2.6霜霉病

  发病规律及危害症状:菊花霜霉病原属真菌门鞭毛菌亚门霜霉属,是菊花的主要病害之一。病原体在低温潮湿的环境下易发病,在春季发病时,使幼苗在茎叶上出现白色霜状霉,生长势减弱或者苗木枯萎死亡;秋季植株染病后,叶片上的病斑为淡绿色,以后的病斑渐变成紫黑色,叶背上病斑呈现出白色霜状霉层,在高温下易发展成为黄褐色病斑,严重时,病斑会合,植株死亡。

  防治方法:预防时可用3亿CFU/克哈茨木霉菌叶部型300倍液,或5%香芹酚水剂1000-2000倍液叶面喷施,或是10%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间隔7-10天喷施一次;发病后可用3亿CFU/克哈茨木霉菌叶部型600倍液+5%香芹酚水剂2000倍液叶面喷施,5天喷施一次,连续施用两次即可恢复。

2.7枯萎病

  危害症状:受害植株叶片自下而上褪绿,渐呈黄色或褐色,失去光泽,最后整株叶片萎蔫枯死。有时植株呈半边枯,即病株的一侧叶片枯萎死亡,一侧正常。病株茎基部表皮粗糙,有时有黑色条斑。根部呈黑褐色腐烂,根毛脱落。根、茎维管束变褐色,外皮出现黑色坏死条斑。近基部维管束呈深褐色,愈向上颜色愈浅,呈淡褐色。

  发病规律:病原菌为尖镰孢菌菊花专化型,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病菌以菌丝体和厚垣孢子在土壤或遗留在田间的病残体中越冬。第二年条件适宜时孢子萌发,产生芽管或菌丝体,从根部或茎基部伤口侵入,或直接穿透根尖和侧根分枝处的自然裂缝侵入。病菌侵入后,先在寄主薄壁细胞间和薄壁细胞内生长,后侵入维管束,在导管内发育,产生大量小型分生孢子,借助寄主维管束输导作用扩展蔓延,病菌以此传带到植株各个部位。孢子达一定数量时,阻塞导管,影响寄主水分运输。另一方面,病菌分泌果胶酶和纤维素酶等,分解破坏寄主细胞,使导管内积累许多果胶类物质,加剧导管的堵塞,导致植株萎蔫。此外,病菌分泌的毒素引起细胞死亡。病菌在田间主要借土壤、流水及病株的根芽插枝等传播。气温15℃以下时不发病,15℃以上时,随着温度升高,病害逐渐加重,发病最适温度为27~32℃。一般6~8月,低洼积水或潮湿的田块发病重。线虫危害可加重发病。

  防治技术:菊花枯萎病的防治主要应采取加强栽培管理,减少土壤菌量,促进植物根系发育以及提高植株抗病性等措施。选择无病田块栽培。在无病株上采穗繁殖、移植时避免伤及根系,防止病菌从伤口侵入。控制土壤含水量,一次浇水量不宜太大,雨季注意排水,避免田间积水。扦插及大田定植时间应避开梅雨季节,减少烂根死苗的发生。菊花生产上可采用“两次扦插法”,推迟移栽期。拔除并集中烧毁病株。移栽时使用3亿CFU/克哈茨木霉菌根部型1000倍液灌根,之后每隔两个月冲施或灌根一次,或使用100亿CFU/克枯草芽孢杆菌500倍液灌根,对根部病害有很好的预防作用。

3、主要虫害及防治

3.1菊蚜

危害症状:成虫和若虫主要集中在嫰梢、叶柄和叶背危害,有时也在花蕾及花冠内危害,蚜虫以口器刺吸菊株养分,使受害叶片发黄变形、干枯、脱落,危害花瓣时可使花容减色,很快凋谢。

发生规律:蚜虫以胎生小蚜虫的方法繁殖后代,一年约发生十余代,全年有两个高发期,分别在4-5月份和9-10月份。

 防治方法:可用5%桉油精可溶液剂1000-1500倍液、10%多杀霉素1000-1500倍液、0.6%印楝素500-1000倍液,或是0.5%苦参碱300~500倍液叶面喷施,几种农药交替使用,可防蚜虫的抗药性。

3.2红蜘蛛

为害症状:红蜘蛛以口器刺入菊叶肉吸吮叶液,造成叶片干黄枯死。对菊花危害极大,如防治不彻底,可危害到冬天。更为严重的是在花期红蜘蛛潜藏于花瓣中,群集拉丝结网,很快使花朵凋残。

发生规律:红蜘蛛是菊花的主要害虫。一般在5~6月份干热风天气容易大发生。红蜘蛛多在被害花卉及树木的枝干皮缝内、枯叶土、杂草根部及土缝中等处越冬。来年先在杂草等上生长,5月份即靠爬行、风吹、雨溅、水冲等转移到菊花上危害。

防治方法:清除菊圃内的落叶杂草,冬春季在菊花圃地喷撒95%矿物油乳油150倍液1-2次,以减少越冬虫口密度。3-5月喷施5%桉油精可溶液剂1000-1500倍液3-5次,可杀死成虫和卵,并破坏雌虫的生殖能力,7-9月虫害严重时再次喷施5%桉油精可溶液剂1000-1500倍液,每隔半个月使用一次。

3.3潜叶蝇

危害症状:菊潜叶蝇是杂食性害虫,成虫在菊叶背面产卵,卵多产在叶片边缘的叶肉里,幼虫孵出后在菊花叶片内潜食叶肉,在菊花的叶片上形成弯曲的潜道,虫害严重时,菊株的所有叶片都被侵害,叶片斑黄枯萎,影响观赏,如防治不力可蔓延整个菊圃。

发生规律:在3月下旬即有成虫出现,一年可发生5-7代,虫害发生期在4-10月份。

防治方法:及时摘除虫叶烧毁,花期过后将危害植株全部剪除,烧毁或深埋。潜叶蝇要以防为主,从菊花苗期开时,可用10%多杀霉素1000-1500倍液,或0.6%印楝素500-1000倍液叶面喷撒,或是5%桉油精可溶液剂1000-1500倍液叶面喷施,有很好的效果。

3.4小地老虎

小地老虎是一种地下害虫,危害菊花根茎部及下部叶片。幼虫体长37-47毫米,体色绿褐。成虫体长16-23毫米,前翅暗褐色,后翅灰白色。蛹长18-24毫米。赤褐色有光泽。

发生规律:蛹及老熟幼虫在土中越冬,3-4月大量羽化,以第一代幼虫发生为数量最多,约在4月下旬―5月上旬危害最重,咬断菊苗茎基部,造成缺株,主要危害盆栽菊和地栽菊的幼苗。

防治方法:及时清除菊圃的杂草,人工捕捉,在虫害发生时,清晨检查苗地盆内的断苗,追踪捕杀幼虫,或用灯光诱杀成虫。可冲施32000IU/mg苏云金杆菌,亩用量300-500克。

3.5钻心虫

发生规律:8-9月间在夜晚飞出,在菊花嫰心里产卵,幼虫灰褐色,体长3-10毫米,危害芽心,把嫰心吃光,9-10月危害最严重,幼虫钻入花蕾蛀食,花蕾一经虫蛀即告报废。因此食心虫是菊花的致命虫害。

防治方法:8月上旬开始每周喷施一次10%多杀霉素1000-1500倍液,连续使用3-4次,或使用32000IU/mg苏云金杆菌叶面喷雾,亩用量30-50克。9―10月间早上经常检查,发现被虫蛀芽头及花蕾及时摘除,将虫捕杀,更换侧蕾。

3.6蛴螬

发生规律:金龟子要完成一世代需1-6年,一般一年发生1代。它的幼虫或成虫皆可土下越冬,冬季在30厘米的土层中越冬,春季气温回升,蛴螬也上升活动,土温回升到15度以上时,蛴螬可上升到土层表面活动,夏季温度高时,当年孵化的小蛴螬又下潜到土壤深处,待秋季再回升到土层表面活动。所以春秋两季是蛴螬危害菊花的严重期。主要危害菊花的根部,造成缺株。

防治方法:土地翻耕时发现幼虫或蛹及时清除。可冲施32000IU/mg苏云金杆菌,亩用量300-500克,或撒施2亿孢子/克金龟子绿僵菌,亩用量2-6kg。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