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术中心 >>植保方案 >>茶叶 >> 茶叶种植情况及病虫害防治
详细内容

茶叶种植情况及病虫害防治

茶叶种植情况及病虫害防治

一、茶叶作物特点及种植区域分布

茶叶源于中国,发现最早人工种植茶叶的遗迹在浙江余姚的田螺山遗址,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中国茶叶种植面积广泛,总面积达276万公顷。中国茶区分布辽阔,东起东经122度的台湾省东部海岸,西至东经95度的西藏自治区易贡,南自北纬18度的海南岛榆林,北到北纬37度的山东省荣成市,东西跨经度27度,南北跨纬度19度。共有21个省(区、市)967个县、市生产茶叶。

中国有四大茶区:即西南茶区、华南茶区、江南茶区和江北茶区。

西南茶区位于中国西南部,主要包括云南中北部、西藏东南部、四川省、贵州省和重庆市,是中国最古老的茶区。茶树品种资源丰富,生产红茶、绿茶、沱茶、紧压茶和普洱茶等,是中国发展大叶种红碎茶的主要基地之一

华南茶区位于中国南部,主要包括海南省、云南南部、广东中南部、广西南部、福建东南部,为中国最适宜茶树生长的地区。有乔木、小乔木、灌木等各种类型的茶树品种,茶资源极为丰富,生产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和六堡茶等,所产大叶种红碎茶,茶汤浓度较大。

江南茶区位于中国长江中、下游南部,主要包括广东北部、广西北部、福建北部、浙江省、江西省、湖南省、湖北东南和西部、安徽省和江苏南部,为中国茶叶主要产区,年产量大约占全国总产量的 2/3。生产的主要茶类有绿茶、红茶、黑茶、花茶以及品质各异的特种名茶,诸如西湖龙井、黄山毛峰、洞庭碧螺春、君山银针、庐山云雾等。

江北茶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北岸,主要包括湖北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山东东南部、河南南部、陕西南部和甘肃陇南。江北茶区主要生产绿茶。

二、茶叶病虫害分布情况及主要病虫害防治

西南茶区以茶小绿叶蝉、灰茶尺蠖、茶毛虫、茶棍蓟马、茶网蝽、茶黄蓟马、茶黑毒蛾、黑刺粉虱、茶跗线螨、茶饼病、茶炭疽病、白星病、介壳虫等病虫为主。

华南茶区以茶小绿叶蝉、咖啡小爪螨(茶红蜘蛛)、灰茶尺蠖、茶毛虫、茶丽纹象甲、角胸叶甲、茶黑毒蛾、茶卷叶蛾类、茶黄蓟马、茶橙瘿螨、黑刺粉虱、茶饼病和茶炭疽病等病虫为主。

江南茶区主要病虫是茶小绿叶蝉、灰茶尺蠖(或茶尺蠖)、黑刺粉虱、茶毛虫、茶蚜、茶丽纹象甲、角胸叶甲、茶网蝽、茶小卷叶蛾、茶白星病、茶炭疽病和茶饼病等病虫为主。

江北茶区以茶小绿叶蝉、灰茶尺蠖、茶网蝽、茶毛虫、黑刺粉虱、茶蚜、茶细蛾、茶饼病和茶炭疽病等病虫为主。

    主要病虫情况如下:

2.1茶小绿叶蝉

发生规律及危害特征:此虫一年发生8-12代左右,且世代交替。以成虫、若虫刺吸茶树嫩梢汁液,消耗养分与水分。此外,雌虫产卵于嫩梢组织内,使芽叶生长受阻。受害后茶树节间缩短,芽叶萎缩,芽尖、叶尖和叶缘变红褐焦枯,芽梢生长缓慢或停止,新芽减少,甚至不能发芽。严重时新叶全部焦枯脱落,以后各茶季抽出的芽头瘦小,新梢细短,叶小而肥厚,从而大大影响产量,同时还影响成茶品质,使得碎片多、有焦末和涩味。全年以夏茶受害最重,发生严重的茶园,可使夏茶无收。小苗、幼株及重修剪或后萌发的新梢更易受害,重则常致枯死。

防治方法:

1)清除茶园及附近杂草,减少越冬成虫和当年虫口密度,喷药前清除杂草可提高药效。

2)及时采摘。分批及时采摘,减少成虫产卵的场所和有卵嫩梢,抑制虫害发生。

3)药剂防治。越冬基数较大的茶园,于11月至翌年3月喷施95%矿物油150倍液+0.6%印楝素500-100倍液/0.5%苦参碱300~500倍液/5%桉油精1000-1500倍/10%多杀菌素1000-1500倍,减少越冬虫口基数;采茶期,应在成虫第一次盛发期高峰前用药防治,用95%矿物油200-400倍/0.5%苦参碱300~500倍液/5%桉油精750-1500倍/10%多杀菌素750-1000倍。

2.2灰茶尺蠖(茶尺蠖)

发生规律及危害特征:浙江年生6~7代,安徽、江苏5~6代,以蛹在树冠下表土内越冬。翌年3月上、中旬成虫羽化产卵,4月初第一代幼虫始发,为害春茶。第二代幼虫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发生,以后约每隔一月发生1代,10月后以老熟幼虫陆续入土化蛹越冬。越冬蛹羽化进度不一,发生代数多、不整齐,除一、二代尚可分清后各世代重叠。幼虫咬食叶片成弧形缺刻,发生严重时,将茶树新梢吃成光秃,仅留秃枝,致树势衰弱,耐寒力差,易受冻害。大发生时常将整片茶园啃食一光,状如火烧,对茶叶生产影响极大。

防治方法:

1)深耕灭蛹:秋冬季深耕施基肥进行灭蛹,清除树冠下表土中的蛹,减少虫源。

2)人工捕杀:利用幼虫受惊后吐丝下垂习性人工捕杀。

3)药剂防治:该虫1、2代发生较整齐,3代有世代重叠现象,生产上消灭3代前的茶尺蠖,对控制全年为害具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重视7、8月防治。发生期喷洒0.6%印楝素500-1000倍/32000IU/mg苏云金杆菌900-1500倍(30-50克/亩)/10%多杀菌素1000-1500倍。该虫喜在清晨和傍晚取食,最好安排在4~9时及15~20时喷洒效果好。

2.3茶毛虫

发生规律及危害特征:幼龄幼虫咬食茶树老叶成半透膜,以后咬食嫩梢成叶成缺刻。幼虫群集为害,常数十至数百头聚集在叶背取食。发生严重时茶树叶片取食殆尽。除为害茶树外,还为害油茶、山茶等。幼虫咬食叶片,严重时连芽叶、树皮、花和幼果都吃光。茶毛虫幼虫、成虫体上均具毒毛、鳞片,触及人体皮肤后红肿痛痒,影响农事操作。发生规律多代性,各地发生代数有差异。各代幼虫发生为害期分别在4~5月,6~7月,8~10月。一般以春、秋两季发生重。

防治方法:

1)利用茶毛虫幼虫群集的习性,进行人工捕杀。

2)在茶毛虫成虫羽化期,每亩放置2-3套茶毛虫性信息素诱捕器诱捕雄虫,或安装诱虫灯诱杀成虫。

3)生物防治,防治适期掌握在低龄幼虫期。防治可选用药剂:32000IU/mg苏云金杆菌900-1500倍(30-50克/亩)、0.5%苦参碱300-500倍、0.6%印楝素500-1000倍、5%桉油精1000-1500倍。

2.4茶橙瘿螨

发生规律及危害特征:成螨和若螨刺吸茶树叶片汁液,致使叶片失去光泽、芽叶萎缩,呈现不同色泽的锈斑,叶脆易裂,严重时造成落叶,树势衰弱。各地发生代数不一样,长江流域茶区一年发生20余代,世代重叠,虫态混杂,一般以成螨在叶背越冬。翌年3月中下旬气温回升后,成螨开始由叶背转向叶面为害。成螨有陆续孕卵分次产卵的习性,卵散产于叶背。全年有两次明显的发生高峰,第1次在5月中旬至6月下旬,第2次在8-10月高温干旱季节。

防治方法:

1)适时分批勤采,带走部分成螨、卵、幼螨和若螨。

2)药剂防治:秋末用95%矿物油150倍清园。在茶橙瘿螨发生高峰前期,用95%矿物油300倍、5%桉油精1000-1500倍,第二次高温期温度超过35℃不建议使用。

2.5黑刺粉虱

发生规律及危害特征:若虫寄生在茶树叶背刺吸汁液,并诱发严重的烟煤病。病虫交加,养分丧失,光合作用受阻,树势衰弱,芽叶稀瘦,以致枝叶枯竭,严重发生时甚至引起枯枝死树。一年发生4-5代,以2-3龄幼虫在叶背越冬。发生不整齐,田间各种虫态并存,在重庆越冬幼虫于3月上旬至4月上旬化蛹,3月下旬至4月上旬大量羽化为成虫,随后产卵。各代十二龄幼虫盛发期为5月至6月、6月下旬至7月中旬、8月上旬至9月上旬、10月下旬至11下旬,成虫多在早晨露水未干时羽化,初羽化时喜欢荫蔽的环境,日间常在树冠内幼嫩的枝叶上活动,有趋光性,可借风力传播到远方。羽化后2-3天,便可交尾产卵,多产在叶背,散生或密集成圆弧形。幼虫孵化后作短距离爬行吸食。蜕皮后将皮留在体背上,以后每蜕一次皮均将上一次蜕的皮往上推而留于体背上。一生共蜕皮3次,2-3龄幼虫固定为害,严重时排泄物增多,煤烟病严重。

防治方法:

1)加强茶园管理,疏枝清园,促进茶园通风透光。

2)越冬代成虫羽化始盛期,使用信息素+黄板诱杀成虫,每亩挂诱虫板15-20块。

3)药剂防治:第1代幼虫孵化盛期,可喷施95%矿物油200-400倍、5%桉油精1000-1500倍、0.6%印楝素500-1000倍,秋季在越冬虫口偏高田块可用95%矿物油150倍、5%桉油精1000倍、0.6%印楝素500倍进行清园。

2.6茶黄蓟马

发生规律及危害特征:以成虫、若虫锉吸为害茶树新梢嫩叶,受害叶片背面主脉两侧有2条至多条纵向内凹的红褐色条纹,严重时叶背呈现一片褐纹,条纹相应的叶正面稍凸起,失去光泽,后期芽梢出现萎缩,叶片向内纵卷,叶质僵硬变脆。一年发生数代,以蛹在土壤缝隙、落叶、杂草丛或树皮缝中越冬。翌年4月寄主萌发时开始羽化,5月中下旬为羽化高峰期。以两性生殖为主,少量进行孤雌生殖,卵产于芽或嫩叶表皮下。5月下旬至8月下旬是为害高峰期,以1、2龄若虫和成虫在寄主叶片背面锉吸叶片汁液为害,造成叶片正面失绿。9月虫口密度开始下降,开始逐渐越冬。生活史复杂,为不完全变态发育。卵生。成虫活泼、喜跳跃,受惊后能从栖息场所迅速跳开或举翅迁飞。成虫有趋向嫩叶取食和产卵的习性。成虫、若虫还有避光趋湿的习性。

防治方法:

1)适时分批勤采,恶化其营养条件和庇护场所,带走部分卵、若虫和成虫。

2)以信息素+蓝板或信息素+黄板诱杀成虫。

3)药剂防治:结合茶小绿叶蝉和灰茶尺蠖等主要害虫防治时进行兼治。

2.7茶跗线螨(茶黄螨)

发生规律及危害特征:若螨刺吸茶树嫩梢芽叶汁液,致使芽叶色泽变褐,叶质硬脆增厚、萎缩多皱、生长缓慢甚至停滞,产量锐减,品质下降。雌成螨椭圆形,体长0.2~0.25毫米,初为乳白色,渐淡黄至黄绿色,半透明。足4对,第4对足跗节上有一根鞭状纤细长毛。雄成螨近菱形,稍小。一年可发生20多代,以雌成螨在茶芽鳞片内或叶柄等处越冬。一般春茶期发生不多,夏秋茶期日均温20℃以上,虫口激增,高温干旱季节发生最重。

防治方法:

1)分批勤采,带走部分成螨、卵、幼螨和若螨。

2)药剂防治:可用95%矿物油300倍、5%桉油精1000-1500倍。非采摘茶园或秋后封园,95%矿物油150倍、5%桉油精1000倍。

 

2.8茶饼病

发生规律及危害特征:嫩叶上初发病为淡黄色或红棕色半透明小点,后渐扩大并下陷成淡黄褐色或紫红色的圆形病斑,直径为2~10毫米, 叶背病斑呈饼状突起,并生有灰白色粉状物, 最后病斑变为黑褐色溃疡状, 偶尔也有在叶正面呈饼状突起的病斑, 叶背面下陷。叶柄及嫩梢被感染后, 膨肿并扭曲, 严重时,病部以上新梢枯死。花蕾及幼果偶尔发病。

防治方法:

1)适时分批勤采,选择适宜时期修剪,以去除病叶。清除枯枝,改善茶园通风透光性。平衡施肥,增强茶树抗病能力。

2)药剂防治:在历年发病较重茶园中,可在发病初期喷施3亿CFU/克哈茨木霉菌叶部型600倍加5%香芹酚2000倍,3亿CFU/克哈茨木霉菌叶部型300倍/5%香芹酚1000倍/10%多抗霉素1000-1500倍/100亿CFU/克枯草芽孢杆菌300倍。

2.9茶炭疽病

发生规律及危害特征:主要为害成叶,也可为害嫩叶和老叶。病斑多从叶缘或叶尖产生,水渍状,暗绿色圆形,后渐扩大成不规则形大型病斑,色泽黄褐色或淡褐色,最后变灰白色,上面散生小型黑色粒点。病斑上无轮纹,边缘有黄褐色隆起线,与健全部分界明显。

防治方法:

1)在新植茶园时,选种抗性的健壮种苗。平衡施肥以提高茶树抗病力,及时剪除病枝,适时采摘。

2)在历年发病较重茶园中,可在发病初期喷施3亿CFU/克哈茨木霉菌300倍/5%香芹酚1000倍/10%多抗霉素500-1000倍/100亿CFU/克枯草芽孢杆菌300倍/47%春雷·王铜600-800倍。

2.10茶苗白绢病。

发生规律及危害特征:发生在根颈部,病部初呈褐色斑,表面生白色绵毛状物,扩展后绕根颈一圈,形或白色绢丝状菌膜,可向土面扩展。后期在病部形成油菜籽状菌核,由白色转黄褐色至黑褐色。由于病菌的致病作用,病株皮层腐烂,水分、养分运输受阻,叶片枯萎、脱落,最后全株死亡。高温高湿有利于发病,以6-8月发生最盛。

防治方法:

1)选择生荒地或非感病作物的地作苗圃。感病苗圃应及时清除病苗并进行土壤消毒。

2)注意茶园排水,改良土壤,促进苗木健壮,增强抗病力。

3)春夏之交及时使用3亿CFU/克哈茨木霉菌根部型稀释2000-3000倍灌根(3个月后半剂量补充一次)或100亿CFU/克枯草芽孢杆菌500倍灌根。

 

 


seo seo